《如何從瑜珈中獲益?》
哈佛大學出版的健康期刊中指出,當你舉重時,你的肌肉會變得越來越強壯。當你練習瑜珈時,你的腦細胞會建立新的連結,大腦結構和功能會發生變化,進而提高認知能力,比如:學習和記憶。瑜珈可以增強大腦中對記憶、專注力、覺察、思考和語言方面能產生關鍵作用的部位。
使用 MRI 掃描和其他大腦顯影技術的研究顯示,與不練習瑜珈的人相比,經常練習瑜珈者的大腦皮質(負責信息處理的大腦區域)和海馬迴(大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的區域)更厚。大腦的這些區域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小,但年長的瑜珈練習者相較於沒有練習瑜珈的人,這些區域的萎縮程度較小。這表明了瑜珈可以減少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和其他認知能力下降。
此外,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通過降低壓力荷爾蒙的濃度,增加被稱為「內啡肽」的化學物質產生,它能讓你感覺良好,並為大腦帶來更多的含氧血來提升你的情緒。但瑜珈可能有額外的好處,它可以透過提高一種稱為「γ-胺基丁酸」(GABA) 的大腦化學物質濃度來影響情緒,這種化學物質與更好的情緒和減少焦慮有關(以上文字摘錄自哈佛健康期刊)。
然而,想要達到這樣的功效,就必須與你的大腦建立連結,而必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去感知你的感覺和情緒。有些人們會誤以為,當自己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情緒時,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,盡量不去感知它們,就能讓自己長保快樂和健康。雖然這樣做能讓一個人暫時遠離痛苦,但長期下來只會讓自己與大腦斷去更多連結,越來越無法知曉身心想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,越來越難以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麼,以及該採取什麼行動。
英國臨床心理學家 Julie Smith 博士便指出,對待情緒的禁忌之一,就是試圖去阻擋、排斥及忽視它們。允許自己去體驗情緒,讓情緒自然地漫過,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,情緒也會在到達高峰後自然下降。
若從瑜珈本身的觀點來看,充滿智慧的知名瑜珈導師 T. K. V. Desikachar(現代瑜珈之父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 之子)曾指出,「無明」(Avidyā) 會透過「執著」、「拒斥」、「憂慮感」及「自我感」表現出來,無明會遮蔽我們的心,讓我們感到不滿、心煩意亂、焦慮,遠離與自我的連結。雖然無明的行動(抗拒、證明自己的對的、執著於感官享樂等)可能會帶來一時片刻的快樂,但卻持續不了多久。真正的「苦」乃是起於無明,每個無明的行動,都會造成某種形式的苦,而這種苦卻是持續而長遠的。
瑜珈的目標就是要減少無明的遮蔽,以達到恰當的行動,讓我們遠離無明所造成的痛苦。瑜珈的練習不是要我們去摒除身心所發生的任何一種感受,也不是要我們在過程中只去感受舒適和放鬆,創造表象的愉悅感。因為,這會斷去我們與身心的全面連結,而走向遠離瑜珈之路。
不管是從瑜珈的觀點或科學的觀點來看,若我們想朝向健康之路邁進,就必須先練習放下自己心智上的喜惡,讓自己單純地去體驗和感受,去接納它們原本就是我們身上自然的一面,讓它們得以用原本的樣貌呈現、發展及離去。如此一來,才能真正獲得瑜珈帶給我們的益處。
【推薦閱讀】
《瑜伽之心》
圖片來源:瑜伽之心(2010),橡實文化。